从中医来分析,病毒性肺炎属于温病范畴。
年底至年初,正逢己亥年六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阳相火。相火加临寒水,导致暖冬。冬天当冷而不冷,阳气当藏而不藏,温度升高,木火升浮,阳气拔根,造成木气疏泄过度,即成温病。
对此,民国大医彭子益论述地非常清楚,他认为,“温病乃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一年的大气运动,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身春木之气,升动生发其常度,则温气病焉。此乃人身本气之病,非中今年之温,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冬之寒,变为今春之温。不过虽是人身本气自病,必须感受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引动里气,然后病成耳。”
也就是说,冬天寒冷,阳气封藏,即成阳根。若冬天不冷,阳气不能封藏,阳根就会外泄而化热。若阳气外泄偏盛,在冬季即会发作为冬温;若阳气外泄不盛,冬天木气未动,尚未发生疏泄作用,但一交春令,木气疏泄,则阳根摇动,木气失根,也将会发作温病。
武汉今年冬天为暖冬,阳气封藏无力,阳根外泄。且年为己亥年,大运为土运不及,土本能伏火,土虚则伏火无力,火气容易外泄。且武汉在长江边上,冬天当寒而反温,则水化为湿,湿邪弥漫,其性粘腻,最伤肺阳。
一方面,冬伤于藏,导致木气过度疏泄;
另一方面,相火当令,火灼肺金,肺因此而受病。
病毒性肺炎的症状以发热、精神疲倦、咳嗽最为常见,其中所有病人均出现发热症状,与五运六气极有相关性。
从中医来分析,应该如何预防?面对疫情,作为普通百姓应注意戴口罩、勤洗手;穿衣保暖,预防感冒;清淡饮食,固护脾胃;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地方。
除了这些基本的对应方式,从中医预防疫情角度,还能做些什么呢?
现代医学东渐以前,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是以中医的方式应对历史上的一次次瘟疫,也形成了一套中医理法关于瘟疫的认知。
中医将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这类病邪统称为“疠气”,也称之为“疠毒”。中国自古有很多应对预防瘟疫的方法。
我们常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中还有一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当人体正气虚的时候,身体的抵抗力会下降,病邪就容易入侵。所以面对疫情我们能做的,最根本的还是扶助正气,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无论是SARS,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均以“瘟疫”命名之。说到瘟疫,就不能不提明代医家吴有性。
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人。他是一位民间医生,生活于明末战乱大疫之年,在继承前人温病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卓见,于崇祯十五年(公元年)撰成《瘟疫论》,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和系统化奠定了基础。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指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吴有性将瘟疫的源头归结为“戾气”。在细菌及其它致病微生物被人类发现之前约年,他通过在疫区亲身观察和诊病施药,结合前人经验,对疫病的主要特点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描述:“戾气”通过口鼻侵犯人体(突破了前人“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的观点);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不同种类的“戾气”会选择性地侵犯某些生物种群或人的特定器官,造成特异性疾病;人类的疫情和禽兽的瘟疫,致病各有特异,“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他还认为:疫病侵袭人体,与正气胜衰、病邪毒力强弱有关。
临床上我们观察到,正气健旺之人很少会得温病,为什么呢?《内经》明确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为本,邪为标。
正气健旺之人,邪气不能干扰,因此而不会生病。而体虚之人,因为中气不足,其疏泄易于偏盛,木火升浮,容易得温病。而且,临床上可见,患了温病的人,其脉象往往模糊躁急,这都是阳根不固,阴液亏伤,木火外发,金水内竭,中气不守之象。
由此说,养正才是预防温病的关键。关于养正,可参考《内经》的观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千万不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因为这些行为都会伤正。正气一伤,正不胜邪,则邪气易袭,温病易作。
谈到新型冠状病毒,有的人会恐慌,或因此失眠,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情绪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反不利于养“正气”,不利于提高“免疫力”。此外,还应该注意别太劳累,不要熬夜,适当运动,保持好的饮食习惯,节欲养生,增强自身免疫力。
道医预防病毒药茶方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次的帮助我们控制解决了各种各样的瘟疫,延续了泱泱中华血脉。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一定要通过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干预。
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每当瘟疫肆行的时候就有道家的身影出现,尝百草解瘟疫!体现了道家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胸怀!为大家提供几个道家秘传的茶方,可以帮助大家正确有效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这些茶方同样适用于预防和治疗感冒、咳嗽,笔者在临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感冒,咳嗽,哮喘效果较好。
道家茶方一:
武当王泰科道长方:赤小豆50g,黑豆50g,绿豆50g,莲藕g,荷叶10g,豆豉30g,板蓝根,30g(高烧、口渴、头疼者加:石膏30g,芦根30g)
以上食材为三人量,煮水代茶饮,一日两次,连服一周。
道家茶方二:
药方:蒲公英7,瓜蒌仁6,独活6,桂枝2,连翘4,黄芪2,桔梗4,当归6(如果咳嗽症状较重或有肺的器质性病,以浙贝代替瓜蒌仁)。
单位是克,这是10天的用量。也就是说,一天的量是:蒲公英0.7克,瓜蒌仁0.6克……。
道家茶方三:
时逢暖冬,天地之间阳气外泄,人在气交之中生活,免不了阳气升浮,阳根下拔。建议可早晚各含一粒乌梅,借乌梅之酸以收敛浮火,使勿妄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温病。
我学习彭子益的思想,摸索出一个乌梅固本汤,能收敛木火,可作为暖冬时节病毒性肺炎流传期间的预防药方。其方组成:乌梅10克,黑豆、绿豆、黄豆各30克,冰糖30克,杏仁10克。水煎服,日一剂。或者多煮汤代茶饮。
道家茶方四:
八宝退瘟茶:板蓝根15克,百合15克,高良姜15克,桑叶10克,陈皮30克,杜仲15克,莲子心10克,普洱茶50克。沸水煮成茶饮,一日三饮,睡前加一饮。
道家茶方五:
九真祛瘟茶:柴胡25克,桂枝15克,高良姜15克,红枣9枚,五味子10克,陈皮30克,青竹叶20克,白芍20克,绿茶35克。沸水煮成茶饮,一日五饮,忌食鱼虾。
道家茶方六:
龙须绞股蓝10g、三叶青10g、猫眼草10g、公英根20g、红茶适量。和平时泡茶一样,可以适当放入枸杞或红枣进行调味,煮开后放热水瓶存放,白天渴了就喝,和平时饮水无异。
道家茶方七:
茅苍术20g、广陈皮30g、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5g、公英根30g、鱼腥草10g、黄冰糖30g、黑茶适量,在壶中沸煮,或在煲汤锅里煮成浓茶,装大水杯待饮,想喝水时便以此茶代饮。
注:以上药茶方仅供临床预防思路参考,需咨询中医医师后方可饮用。
上述七个道家茶方,都是药食同源的草药,可以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化浊避秽,透表散邪,升降脾胃,调和人体阴阳二气,有效预防避免各种病毒对人体的侵袭。
四川发布《新型肺炎中医药干预建议处方》武汉新型肺炎的疫情已经有比较大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医院纷纷发布了肺炎中医药干预建议,我们严格按照发布的建议进行转载,不做任何评论,希望能够给疫情的控制贡献微薄的力量。各位道友留言的关于疫情的见解,也会逐一公布,只作为参考。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24日发布《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干预建议处方(试行第一版)》。该处方为专家组根据目前掌握的临床资料提出的基础处方,各地可根据具体病情、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处方不可用于预防)。
《建议处方》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分为:风热夹湿证、风寒夹湿证、湿邪郁肺证、湿热蕴肺证、邪热壅肺证、邪毒闭肺证、内闭外脱证、余邪未尽、气阴两虚证等中医证型。
一、急性期(一)风热夹湿证
症状:发热,不恶寒,口渴,不欲饮,咽干咽痛,干咳少痰,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胸闷,脘腹痞满,或呕恶,倦怠乏力,大便质稀软不爽,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辛凉解表,芳香化湿
处方:银翘散、藿朴夏苓汤合方加减
银花30g、连翘30g、荆芥15g、牛蒡子15g、薄荷15g、桔梗30g、杏仁15g、广藿香15g、厚朴15g、茯苓30g、法半夏15g、豆蔻15g、薏苡仁30g、白扁豆30g、焦山楂30g、建曲15g、芦根3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二)风寒夹湿证
症状:发热,微恶寒,头身疼痛,干咳无痰,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胸闷,脘腹痞满,倦怠乏力,大便质稀软不爽,舌淡,苔白腻,脉濡。
治法:辛温解表,芳香化浊
处方:荆防败毒散、藿朴夏苓汤合方加减
荆芥15g、防风15g、川芎15g、白芷15g、薄荷15g、桔梗30g、广藿香15g、紫苏叶15g、厚朴15g、炒白术30g、法半夏15g、建曲15g、薏苡仁30g、茯苓30g、豆蔻15g、杏仁15g、焦山楂30g、白扁豆30g、芦根3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三)湿邪郁肺证
临床表现:低热或未发热,干咳,少痰,咽干咽痛,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脉濡。
治法:化湿解毒,宣肺透邪
处方:麻杏薏甘汤、升降散、达原饮。
蜜麻黄10g、杏仁15g、草果10-20g、槟榔10-15g、蝉蜕5-10g、连翘10-30g、苍术10-15g、桔梗20-30g、黄芩15g、牛蒡子15g、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四)湿热蕴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渴不喜饮,胸闷倦怠,头身困重,痰不易咯出,口淡无味,不欲饮食,大便不爽,舌红,苔白黄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宣肺、芳香化湿
处方:清气化痰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
陈皮10-15g、杏仁10-15g、黄芩10-15g、瓜蒌皮10-15g、茯苓15-30g、藿香15g、厚朴10-20g、青蒿20-30g、芦根20-30g、金银花15-30g、太子参30g、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五)邪热壅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不欲饮,胸闷、咽干少痰,纳差,大便不畅或便溏。舌边尖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处方:麻杏石甘汤、银翘散。
蜜麻黄10g、杏仁10-15g、石膏20-30g、桑白皮15g、金银花20-30g、连翘20-30g、黄芩15g、浙贝母15g、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六)邪毒闭肺证
临床表现:高热不退,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胸闷气促,腹胀便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通腑泻热。
处方:宣白承气汤、黄连解毒汤、解毒活血汤。
杏仁15g、生石膏20-30g、瓜蒌皮15g、大黄5g、蜜麻黄10g、葶苈子15-20g、桃仁10g、赤芍15g、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七)内闭外脱证
临床表现:神昏,烦躁,胸腹灼热,手足逆冷,呼吸急促或需要辅助通气。舌质紫绛,苔黄褐或燥,脉浮大无根。
治法:开闭固脱,解毒救逆。
处方:四逆加人参汤、安宫牛黄丸、紫雪散。
生晒参20-30g,炙附片(先煎去麻)30-60g,山茱萸15-20g,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阳气暴脱者可加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煎服方法:炙附片先煎1小时至不麻口,加生晒参、山茱萸继续煎煮30分钟,共煎煮3次,每次ml,每3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中医药的治疗重在早期介入,在分型治疗的同时,应注重益气养阴,可频服参麦饮(人参60g,麦冬30g,煎汤ml,一日一剂),益气养阴,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能进食者,可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
二、恢复期余邪未尽、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心烦口渴,少气懒言,痰少,或干呕咳逆,或鼻咽干燥,口淡食少,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除湿
处方:竹叶石膏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竹叶15g、石膏15-20g、太子参20-30g、麦冬10-15g、半夏10g、白术15-20g、茯苓15-20g、炙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20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方案(试用第一版)》的通知:
市医管中心、各区卫生健康委、各三级医疗机构:
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专家制定了《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方案(试用第一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在执行众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到我局医政处。
成人中医药治疗方案1、疫毒袭肺证
症状:初起发热或无发热,恶风寒,咳嗽,有痰或少痰,头身痛重,乏力,气短,口干,脘痞,或有便溏。舌苔白或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透邪、益气化浊。
参考方药:生石膏30g(先下)、知母10g、黄芩15g、炙麻黄10g、白蔻6g(打)、杏仁9g(炒)、生苡仁30g、桑白皮15g、苍术10g、黄芪20g、沙参15g、葶苈子15g
加减:发热重加青蒿15g、柴胡15g、咽痛加银花15g、连翘15g、桔梗6g;苔腻加藿香10g、佩兰10g、腹泻者去知母,加黄连9g。
参考中成药:
口服:金花清感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胶囊等。
2、疫毒壅肺证
症状:高热,咳嗽,少痰,胸闷胸痛气促,身痛,口干不欲饮,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便秘或便糖不爽,气短,乏力,舌红或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保肺平喘。
参考方药:生石膏45g(先下)、炙麻黄10g、杏仁10g、银花15g(炒)、知母10g、水牛角片30g、浙贝母10g、瓜蒌30g、生大黄10g(后下)、厚朴15g、地龙20g、葶苈子20g、赤芍20g、生黄芪30g
加减:烦躁舌绛口干者加生地30g、丹皮15g;气短乏力明显者加西洋参10g;便溏不爽者加槟榔10g。
参考中成药:
静脉滴注: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
口服:新雪颗粒、紫雪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胶囊)等。
3、疫毒闭肺证
症状: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喘息气促,干咳、少痰,乏力,语声低微,燥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汗出肢冷,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脉沉细欲绝。
治法:化浊开闭,益气敛阴
参考方药:全瓜蒌30g、郁金10g、葶苈子30g、丹参30g、地龙15g、蚕砂15g、苍术15g、猪苓30g、生大黄10g(后下)、枳实15g、炒山栀15g、生晒参30g
加减:气短疲乏喘重者加山萸肉30g;口唇紫绀加三七3g(冲)、马鞭草30g;冷汗淋漓加炮附子10g(先煎)。
参考中成药:
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口服:安宫牛黄丸或苏合香丸等。
4、气阴两虚证
症状:气短,动则气喘,或咳嗽,神疲倦怠,自汗,心悸、纳呆,口干咽燥,舌红少津或舌嫩红,舌苔黄或稍腻。
治法:益气养阴
参考方药:沙参15g、麦冬15g、生黄芪15g、神曲20g、赤芍15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枳壳10g、青蒿15g、生地15g
加减:气短气喘加五味子10g;心烦失眠加炒枣仁15g。
参考中成药:
口服:生脉饮等。
儿童中医药治疗预案1、热毒藴肺证
症状:初起恶寒,发热,咳嗽,咽喉干痛,恶心呕吐,纳差,便秘,舌尖偏红,苔白厚,脉浮数,指纹红。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宣肺
参考方药:炙麻黄4g生石膏20g知母9g杏仁10g生薏仁10g芦根10g桔梗6g桑白皮10g银花10g
2、疫毒闭肺证
症状:高热,咳嗽,气粗,痰黄,可伴便秘,口渴咽干,舌质红,舌苔黄,脉浮滑数,指纹紫。
治法:化浊开闭养阴清热
参考方药:炙麻黄4g、生石膏20g、知母9g、杏仁10g、生薏仁10g、全瓜篓10g、熟大黄5g、桑白皮10g、葶苈子6g、水牛角片10g、地龙10g、人参6g
中医药预防指导原则1、成人中药预防处方
处方一:适用于流行期间普通人群的预防
麦冬3g、桑叶3g、菊花3g、陈皮2g。
以上4味代茶饮,用于群体预防性投药加黄芪10g。
处方二:适用于流行期间普通人群,尤其适合伴咽喉不适、大便偏干者。
金莲花2朵、麦冬5粒、青果2粒(打碎)、白菊花2朵。
以上4味代茶饮。
处方三:适用于流行期间与新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密切接触或慢性基础病患者的预防
生黄芪9g、北沙参9g、知母9g、金莲花5g、连翘9g、苍术9g、桔梗6g。
上7味以水煎服,每日1次,可以连续服用6天。
2、儿童中药预防处方
处方:金银花3克、芦根6克、陈皮2克。
以上3味水煎代茶饮,用量根据年龄、体重适当加减,适用于流行期间普通儿童,可以连续服用6天。
传统与国学
友情链接
以下原创图文欢阅读
现前社会物质发达但福报小,享受过了头,就会有因果(原创)大年初一,新年新气象,修行要趁早,定下新目标,干上一整年!(原创)庆春节,特别制作视频歌曲感恩老和尚,祝愿老和尚法体安康,万事吉祥!原创学着,学着,学佛就变成了佛学!修行人千万不要放逸自己(原创)我们现在人太贪心,贪快,贪方便,贪便宜(原创)情防控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