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他这《建议方案》都说了啥呢?看一下我黏贴过来的内容第一段: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控中的预防作用,结合四川时令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状,7月28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在《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控技术指南(第六版)》的基础上对中医药预防有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印发《四川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建议方案》。
《方案》要求,全省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将中医药纳入“四早”内容,结合“四个全覆盖”和重点人群分类管理等要求,积极开展中医药“六进”活动,以《四川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建议方案》为基础,向人民群众提供中药“大锅汤”等中医药预防服务。针对铁路、公路、民航、口岸、医疗卫生、进口冷链等行业系统,要采取宣传推广、主动配送、预约定制等多途径多方式,提供中药“大锅汤”、中药香囊等中医药预防服务。要对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返人员、入境人员等集中隔离、居家隔离人员,封闭区、封控区和风险区周边区域人员,做到中药预防汤剂“应服尽服”、“愿服尽服”。
应服尽服,原服尽服,这个口号如此熟悉;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卫生防疫部门执行打疫苗提出的口号。而四川省这个做法大家看到了,把中医药推上了“疫苗”的高度,相信四川省有这个决断是正确的,因为中医药在这次新冠疫情当中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有先例可以提供的,这是对中医药,对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提现。目前国人缺少这种文化自信。四川不愧是古蜀参丛鱼凫的后裔,他们都是中华文明自豪的传承者,应该给与大力表扬!
二、居家防护建议
(一)清新空气
1.熏蒸处方:艾叶10g石菖蒲10g连翘10g金银花15g薄荷15g
使用方法:加水ml,泡10分钟,小火慢煮30分钟,浓缩药液ml。使用时在室内进行,将熏蒸方药液加入洗净的家用空气加湿器中通电熏蒸或者在锅中持续蒸煮挥发,每天1-2次。
2.香囊处方:藿香10g薄荷10g山奈10g苍术10g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装于布袋中,挂于室内,或随身佩戴,具有芳香辟秽解毒之功效,以预防疫病。孕妇及有过敏性疾病(如哮喘、鼻炎等)者不建议使用。
购买香囊加当前最近处于疫情非常时期广大市民除了少外出少聚集外还有什么日常的预防手段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发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预防方▲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第四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王琦院士介绍,从中医观点来看,人体感染病毒,为疫毒趁机入侵而发病;而内在因素则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王琦提醒:调神摄生、首贵静养,情绪平和减少恐慌和忧虑,饮食宜清淡,作息宜规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都有助于提升人体免疫力。
外做好安全防护,内保护正气。王琦针对本次肺炎疫情,调配以下内服、外用方,有芳香去湿、清热解毒、辟秽驱邪的作用。
以下内服方可选其一,服用时间为1-2周即可,外用香囊可根据个人喜好佩戴。
中药香囊还能防疫?这么神奇?什么原理?4月1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防控工作进展和成效。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点,在这方面中医药有什么特色的举措?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介绍,中医药的预防,可以用两句话来说,一句话叫扶正气,第二句话叫避邪气。
我们整个的过程全部是在这两句话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百多次大瘟疫,在这个瘟疫的过程中,都得到了中医药的参与。中医药护佑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过程,包括在非典、甲型流感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这次疫情我们在举措方面,提出来一个防疫包,一套干预系统。防疫包里内服中药、外用香囊、口鼻喷剂,这三个方法放在一起。中医药配制成防疫香囊,科学证明它是有效的!王琦教授说:我现在身上现在就挂着中药香囊。我们可以对聚集环境中的人群,给予内服药和佩戴香囊以及口鼻喷剂保护的方法,形成一整套预防方法。
中医药的作用可以从三方面来说:
一个作用是扶正气,调节机体的内环境,提升免疫力。
二是通过外用药作用于黏膜,降低接触病毒的危险度,侵犯性。
三是通过中药的挥发性物质,芳香避秽,改变病毒依附的生存环境,让病毒失去复制的条件。
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发现,防疫香囊有明显的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炎症反应的作用。我们靠香囊佩戴的挥发物质能够刺激血清IgA、IgG水平,提高人体免疫力。
其实中药烧熏预防瘟疫有上千年历史。辛温香燥之药多有芳香辟秽,健脾化湿之功,是最常用的一类防疫药。中医自古就认识到以苍术、艾叶等芳香类药物烧熏时燃烧的烟,有辟除各种秽气和疫病邪气的功效。
购买香囊加
李时珍《本草纲目》谓:“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疹。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验方新编》以“苍术末、艾草,共捣为丸如弹子大,时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曰:“乳香、降香、苍术、细辛……,此药烧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避秽气。”
我国瘟病学说奠基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在医案大全中就写有“辟瘟丹方”:乳香、苍朮、细辛、川芎、甘草,降香等各一两。此药烧之,能令温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辟秽恶。
所以在中国人一直都有挂中药香囊来避瘟驱邪的传统,故有“挂个香囊袋、不怕五虫害。香在囊中藏、病毒来预防”的说法。
在疫情发生之处,医院以及大药房都在门诊大厅熏烟燃艾,或者烧熏苍术、艾叶等,以祛疫消毒。而在本次抗疫一线中,中国中药香囊也被大量的使用。医院、甚至地铁、公交,都挂有防疫香囊。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辟秽防疫,除注意个人卫生外,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佩戴防疫香囊,特别是中老年人、学生、小朋友。可随身佩戴,或挂于车内、房间内,可芳香化浊辟秽。
藿香具有芳香化湿的效果,可以实现避邪解时行疫气(避邪除疫)。苍术是古代用来防疫出镜率最高的一味药,它独特雄烈的辛香是很多药材无法比拟的,苍术燥湿的力度超强,这次瘟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湿邪。医院医院,无一人感染。草果是一种香料,中医说芳香入脾,芳香的东西可以醒脾,还可以化湿去浊。白芷也是辛温解表药,同样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可以祛湿散寒。苏叶发表,散寒,理气,和营。它性味辛温,是可以划归到“阳”这一类的药物。《本草化义》中说:“紫苏叶,为发生之物,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凡属表症,放邪气出路之要药也。”贯众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可用于预防感冒和流感。民间认为艾叶、菖蒲有辟邪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菖蒲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江南人家每逢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DDHISM防疫香囊
在医护人员的努力奋斗下和广大人民的配合下,疫情总体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全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超过15亿剂次,取得了防疫重大成就!但是随着境外输入等原因,局部地区依旧不时爆发出疫情。疫情仍然没有结束,依旧需要防治有方!疫苗+香囊,内外结合,是防疫的不错办法!
中药香囊源自中医里的“衣冠疗法”,香囊内装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如芳香化浊驱瘟的苍术、藿香、苏叶等药,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在广东等省份颁布的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共识方案中,除了内服中药,佩戴香囊也是其中的一个重点。
年4月1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王琦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医药预防的特色主要是“扶正气”和“避邪气”,实际上中医药的参与一直是这样,在非典和甲流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华民族与传染病斗争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佩戴香囊是辟秽防疫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佩戴香囊,有避疫气,令人不染之效。民间也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香囊内中药挥发的气味,通过口鼻、肌肤腠理,经气血经脉的循行遍布全身,醒脾化湿,调节气机,通利三焦,使脏腑安和,从而达到辟秽防疫的目的。
有研究发现,香囊持续吸入能够增加正常小鼠呼吸道中IgA、IgG水平,提高其呼吸道黏膜免疫功能;通过佩戴香囊,能够提高机体血清IgA、IgG水平,提高人体免疫力。佩戴香囊,不仅有助于辟秽防疫,也能缓解妊娠呕吐。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成分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芳香气味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通过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生成,起到抑制致病菌生长的作用,从而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儿童鼻黏膜上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很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因此最适合佩戴香囊。同时,药物气味分子被人体吸收以后,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提高消化酶的活性,能帮助不爱吃饭的小朋友改善食欲。
中医药与传染病的斗争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中药香囊疗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佩戴香囊,有“避疫气,令人不染”之效。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芳香性中药挥发之气味通过口鼻黏膜、肌肤毛窍,随气血经脉的循行而遍布全身,可开泄腠理、活血化淤、宣畅肺卫、平衡阴阳,进而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今天,医院门诊办、治未病中心主任张春玲就教您如何制作“养生防疫香囊”。
藿香、艾叶、苍术、白芷、石菖蒲各3——5克,研磨后置入布袋中。可将香囊携带于身,置于家中、车内,香气包裹身体、充盈期间,入七窍、渗毛孔,可辟除秽浊毒气,防疫侵袭,方便、安全、有效。
每日嗅闻数次,可以宣畅肺气、舒达气机,提升机体御邪能力,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藿香:藿香可辟秽、祛湿。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
香囊中常用的中药藿香
祛暑解表,化湿和胃。
当湿气把脾胃之气困住以后,单单祛湿有时候效果不够好,尤其是当“湿浊之气”严重,郁结在脾胃,导致陈腐淤积时。而藿香的主要作用是振奋脾胃之气,脾胃的气机振奋,湿浊之气就容易去掉。
艾叶:
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艾叶烟薰防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艾草,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奇特的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艾叶会散发一种独特的香气,可以有效驱蚊虫。
远古时代的先民们经过反复实践,确认艾叶可以免受邪气侵害,慢慢就有了“艾叶避邪除疫”的认识。
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这种邪气就是病毒和细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叶中的挥发油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病毒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苍术:它主要有健脾、燥湿、解郁、辟秽作用。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苍术有芳香的气味,且气味浓烈,能够燥湿健脾、醒脾,也能发汗。
另外,苍术点燃后烟熏,用于腹膜透析室的消毒观察,对比紫外线消毒合格率的95%,苍术烧烟消毒的合格率是%。
白芷: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白芷入阳明经,治头额痛和牙痛。
阳明经乃全身藏污纳垢最大的系统,五脏六腑“浊毒”都要通过阳明胃肠来排降,阳明胃肠通降,则百“毒”皆降。
石菖蒲:石菖蒲的气味芳香,能辟秽化浊,具有解毒驱邪、芳香辟浊的功效,是古人预防疾病的常用药。古人用它来预防瘟疫,现在一些老人也会用此方法来预防疾病。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
因其形状似剑,故又称剑菖。
古人因此把石菖蒲挂在家门口,用来驱除一切“鬼神”。
中药香囊的“衣冠疗法”
中药香囊源自中医的“衣冠疗法”,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香囊防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医认为芳香辟秽、醒脾、醒神,也可安神。“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充足,免疫力提高,食欲增进,改善情绪,病邪就不容易侵犯。防疫香囊中的中药挥发的气味,通过口腔黏膜、肌肤毛窍、经络穴位,经气血经脉的循环而遍布全身,调节气机、疏通经络,使气血流畅、脏腑安和,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可预防保健。香囊,轻便、灵巧、美观,可以挂在孩子书包上,或放在衣兜里,亦可摆在课桌上。每日嗅闻数次,可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选用丁香、佩兰、菖蒲等地道药材,有芳香化浊、解毒功效,从而调节身体免疫。为什么香囊有这么好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给大家推荐的中药香囊的主要成分:
1、广藿香
2、苍术
3、佩兰
4、草果
5、丁香
6、艾叶
7、辛夷花
8、山奈
9、荆芥
10、陈皮
11、薄荷
12、金银花
13、石菖蒲
14、白芷
15、贯众
16、紫苏
17、细辛
18、川芎
19、降香
1、藿香是高钙、高胡萝卜素食品,每g嫩叶含水分72g、蛋白质8.6g、脂肪1.7g、碳水化合物10g、胡萝卜素6.38mg、维生素B10.1mg、维生素B20.38mg、尼克酸1.2mg、维生素C23mg、钙mg、磷mg、铁28.5mg、全草含芳香挥发油0.5%、油中主要为甲基胡椒酚(约占80%)、柠檬烯、α-蒎烯和β-蒎烯、对伞花烃、芳樟醇、I-丁香烯等,对多种致病性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芳香挥发油是制造多种中成药的原料。
藿香的食用部位一般为嫩茎叶,其嫩茎叶为野味之佳品。可凉拌、炒食、炸食,也可做粥。
藿香亦可作为烹饪佐料或材料。因其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是一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烹饪原料,故某些比较生僻的菜肴和民间小吃中利用其丰富口味,增加营养价值。[2]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藿香一般生长在水湿之地。它喜欢水,而喜欢水的植物都能利湿,所以藿香不但能解表,还能和中化湿,能入中焦脾胃,这是藿香跟其它辛温解表药不一样的地方。
在解表药中,它是发散风寒的药,所以也是一个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浊很常用的药。
所以藿香的主要功效就是化湿,治疗湿阻中焦。
藿香治疗湿阻中焦的应用最为广泛,《本草正义》里说:“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也就是不温燥,不耗伤津液。又说:“温煦不偏于燥烈”,就是说,它的作用很温和,不但寒湿中阻可以用藿香,湿热中阻也可以用藿香,所以在芳香化湿的药中,它的应用最广泛,最有名的就是藿香正气散。
我们开方子的时候,一般都写广藿香,就是两广(广东广西)产的藿香,一般以广东为主。广藿香入里入中焦的作用要强一些。
藿香正气散中,既有藿香,还有紫苏、白芷。
藿香辛温,解表和中;紫苏包括苏梗和苏叶,我们的香囊里面包含有紫苏,苏叶主要是散表,苏梗能理气,紫苏既散表又理气;白芷辛温走阳明,这三味药合用,辛温开表。
藿香有杀菌功能,口含一叶可除口臭,预防传染病,并能用作防腐剂。
夏季用藿香煮粥或泡茶饮服,对暑湿重症,脾胃湿阻,脘腹胀满,肢体重困,恶心呕吐有效。
藿香的另外一个主要功效就是止呕。治疗的主要是湿浊中阻引起的呕吐。
很久以前,深山里住着一户人家,哥哥与妹妹霍香相依为命。后来,哥哥娶亲后就从军在外,家里只有姑嫂二人。平日里,姑嫂相互体贴,每天一起下地,一块儿操持家务,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一年夏天,天气连日闷热潮湿,嫂子因劳累中暑,突然病倒。只见她发热恶寒、头痛恶心、倦怠乏力,十分难受。霍香急忙把嫂子扶到床上说:“您恐怕是中了暑,治这种病不难,咱家的后山上就有能治这种病的香味药草。让我赶快上山去把它采来,早日治愈你的病。”嫂子念小姑年轻,出门不便,劝她别去。霍香却全然不顾,执意进了深山。
霍香一去就是一天,直到天大黑时才跌跌撞撞回到家里。只见她手里提着一小筐药草,两眼发直,精神萎靡,一进门便扑倒在地,瘫软一团。嫂子连忙下床将她扶坐床上,询问缘由,才知她在采药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了右脚,中了蛇毒。嫂子听后顿时神情紧张,赶紧脱下霍香右脚的鞋袜。只见在霍香的脚面上有两排蛇咬的牙印,右脚又红又肿,连小腿也肿胀变粗了。嫂子一面惊叫,一面抱起霍香的右脚,准备用嘴从伤口处吮吸毒汁。但霍香因怕嫂子中毒,死活不肯。等乡亲们听见嫂子的呼救将郎中找来,却为时已晚。
嫂子用小姑采来的药草治好了病,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埋葬了霍香。为牢记小姑之情,嫂子便把这种有香味的药草亲切地称为“霍香”,并让大家把它种植在房前屋后、地边路旁,以便随时采用。从此“霍香”草的名声越传越广,治好了不少中暑的病人。因为是药草的缘故,久之,人们便在霍字头上加了一个“草”头,将霍香写成了“藿香”。
因为这次新冠病毒是湿毒,所以,我们的中药香囊里面,前四位都是化湿药:广藿香、苍术、佩兰、草果。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苍术”。
2、苍术
苍术在中国古代历次疫情中,被作为“防疫”第一要药的实战验证,但很多人对苍术防疫在历史上的贡献并不认可。话不多说,先看几个学术报告吧。“医院”在非典期间真实运用苍术消毒的“实操”!3个月,用了公斤苍术,该院非典期间“无一例院内感染”!苍术,古称赤术,《本草纲目》李时珍先生言“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赤术同猪蹄甲烧烟”。大胆猜测,仲景先生是用苍术防疫的第一人!苍术用于腹膜透析室的消毒观察,对比紫外线消毒的合格率的95%,苍术烧烟消毒的合格率是%,苍术熏烟法,在目前能统计到的学术论文中,都是折服了西医“消杀工作”效果的,第一,西医院什么地方用!手术室、病区、病房、产科、母婴病房、烧伤病房、制药净化室、实验柜、导管室(介入用)......放心,都是学术论文网站上可以查询到的,谁都不敢造谣,第二,苍术消毒的优点,西医消杀的缺点1)苍术消毒是利用烟雾,属于气凝胶的一种,也就是说,在一个空间内消毒,是不留任何死角的,只要空气能到的地方,都可以消毒杀菌抗病毒!2)没有任何副作用,消毒同时,不用挪动病员到其他房间,对人无任何毒副作用,3)消毒效果,完胜紫外线,并且在消毒后的数小时内,微生物繁殖速度远低于紫外线的消杀结果,4)西医消毒后的副作用,你们都懂,消毒时,屋子里可以留人吗?不管是化学药剂,还是紫外线?而且,不管是紫外线还是化学药剂,残留的东西也是伤人的,对吗?腐蚀仪器吗?好了,我们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苍术秒杀酒精喷洒、秒杀热水?因为那两个几乎是做不到的,谁家在家消毒,也不会喷一屋子酒精。苍术味苦、辛而甘,它是温性的,入肺、脾、胃、大肠、小肠这五经。
苍术有芳香的气味,能够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因为它非常芳香熊烈,所以能够辟秽、辟邪,就是远离病毒。
苍术能化痰,是因为它能够健脾。芳香就能够醒脾、健脾。
所以苍术还能够用于脘腹胀痛,泄泻,水肿,风湿痹痛,脚气痿躄,风寒感冒,雀目。
燥湿健脾;祛风湿;(长于除湿)明目(主要是夜盲症)。
主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痿襞;夜盲。
苍术的第一个功效就是“燥湿健脾”,提到苍术,我们都会想到“白术”,白术的第一个功效是“健脾燥湿”。
有人总结说:“白术是健脾燥湿,苍术是燥湿健脾”。健脾燥湿,意思是说它的健脾的力量大,燥湿的力量稍微小一点;还有一种含义,就是白术是通过健脾来燥湿的。苍术燥湿的力量强,健脾的力量倒在其次;还有一种含义,就是苍术是通过燥湿来健脾的。
苍术、白术都有发汗的作用,只不过是白术发汗的作用比较弱。
苍术发挥的作用都跟湿有关,所以当湿邪困住身体的时候,就得用苍术来发汗。当湿邪困住人的时候,一个是人不出汗,一个是汗出不止;这个时候依然用苍术,所以,苍术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有汗能止汗,无汗能发汗。
它是健脾和燥湿两种功能共同发挥作用的效果。
其实苍术既是芳香化湿药又是苦温燥湿药,它的性味里面有苦味,药性是温性的,是苦温燥湿药,符合五味理论里苦能燥的理论。
它又有浓烈的香气,有化湿和中的功效,它又是芳香化湿药。
另外,苍术有明显的苦味,但是就化湿和燥湿相对而言,燥湿的作用要强于化湿,在中药学里面一般认为燥湿是苍术最强的一个功效。
所以,苍术既是化湿药又是燥湿药。
化湿和燥湿有什么不同吗?
化湿主要治疗中焦的湿浊,而且多数是芳香的药,一般又称为芳香化湿。
燥湿是苦味的药,它的作用比较广泛,化湿和燥湿都是针对湿邪的一种功效治疗。
⒈《本草经注》”除恶气,弥灾疹。“
⒉刘完素:明目,暖水脏。
⒊《珍珠囊》: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
⒋李杲: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药。
⒌朱震亨:散风益气,总解诸郁。
⒍《纲目》: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
⒎《玉楸药解》:燥土利水,泄饮消痰,行瘀,开郁,去漏,化癣,除症,理吞酸去腐,辟山川瘴疠,回筋骨之痿软,清溲溺之混浊。
⒏《本草求原》:止水泻飧泄,伤食暑泻,脾湿下血。[2]
3、佩兰
佩兰的功用和藿香完全一样,大家记住了藿香就记住了佩兰的功效,也是化湿、解表、止呕三方面。
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经常和藿香一起使用。
藿香有解表的作用,佩兰行气的作用更强。两者一起使用,去除中焦湿气、振奋脾胃的作用非常好。
佩兰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药性比较平和,所有的化湿药当中,最适合脾经湿热的就应该是佩兰了。
脾经湿热的临床表现就是口中甘腻,就是口中有淡淡的甜味,口甘多涎。
关于佩兰的名称,大家做一个常识性的了解。这个药在古代就一个字,叫“兰”,古代的妇女经常在秋天的时候把这个花摘下来戴在胸前,所以后来就加了“佩”这个字。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草果,也就是我们第四味药。
4、草果
草果具有特殊浓郁的辛辣香味,能除腥气,增进食欲,是烹调佐料中的佳品,被人们誉为食品调味中的"五香之一"。
草果用来烹调菜肴,可去腥除膻,增进菜肴味道,烹制鱼类和肉类时,有了草果其味更佳。
炖煮牛羊肉时,放点草果,即使羊肉清香可口,又能驱避羊膻味。调制精卤水和烹制肉类、菜肴等增香,如草果煲牛肉;又如云南特产封鸡中亦采用草果增香。
性味:味辛,性温,无毒。
归经:入脾经、胃经。
功能:燥湿除寒,祛痰截疟,健脾开胃,利水消肿。
主治:疟疾,痰饮痞满,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泻痢,食积。
适用范围:虚热、咳嗽、水肿、小便不利、小儿热惊、头生疮肿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7.5克;或入丸、散。
草果和豆蔻、砂仁、草豆蔻都是姜科植物,它们的基本功效都是: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草果的香燥的作用比较大,而且有明显的化痰作用。草果是除伏邪的,邪气潜伏在人体,用草果的温中香燥去除它。草果芳香下行,能温中焦,又能透散。寒湿中阻、寒湿困脾,都是草果这个药的主治,草果行气,又可以治疗气滞的胀满或者气滞引起的疼痛;草果温中,温脾阳,治疗中焦有寒的胃寒症,或者脾胃的虚寒证;对恶心呕吐有很好的疗效,尤其适合寒凝气滞、湿阻引起的恶心呕吐。5、丁香:
功效作用
丁香,意如其名,具有浓郁的香气,而香气来源于其所含的挥发油。
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丁香酚、β-石竹烯、乙酰基丁香酚、α-石竹烯、δ-杜松油烯等。
现代药理证明,丁香挥发油抗菌活性明显,抑菌谱广,对结核分枝杆菌、蜡状芽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哈氏弧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此外,丁香挥发油对灰绿曲霉、黄曲霉、青霉、黑根霉、高大毛霉、人参黑斑病菌等真菌以及病毒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正是因为丁香具有香气,可激发人体正气,同时所含挥发油对细菌、真菌及病毒等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所以,熏香防疫和中药香囊中,能经常见到丁香的身影。
功能:
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主治
1、胃寒呃逆,脘腹冷痛,食少吐泻:丁香辛温芳香,能温中降逆,散寒止痛,为治疗胃寒呃逆、呕吐之要药。
2、肾阳不足所致阳痿,精冷,腰膝酸冷:丁香能入肾助阳。
3、阴证肿疡及腹中冷痛:本品有温通经络、活血消肿作用。
6、细辛、白芷、辛夷花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细辛、白芷、辛夷花
为什么一起介绍这三位呢?
因为这三味药都是发散风寒的药。
细辛的药用部位是根,这种草本植物的根是丛生的,就像葱的根,细辛下面有很多须根,须根非常细而辛辣,所以叫细辛。
功能主治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1)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麻黄、藁本。
(2)温经止痛:用于寒邪入络之肌肉关节痛。
(3)温化寒痰: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气管炎。
(4)宜通肺窍:用于鼻炎、鼻窦炎。
细辛作为药用植物,始载秦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辽细辛根细、色灰黄、叶色绿,味辛辣麻舌。性温,有小毒。归心、肺、肾经。有祛风,散寒,温肺、行水,开窍的作用。治风寒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此外,细辛还具有抗炎免疫、局部麻醉、提高新陈代谢、抗菌作用,亦可用于肿瘤患者化疗和放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
性味归经
辛,温。归心、肺、肾经。
1.镇静、镇痛作用,细辛挥发油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小剂量可使动物安静、驯服、自主活动减少;大剂量可使动物睡眠,并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细辛煎剂灌服也有镇痛作用。其较强的镇痛作用为其治疗头身痛、牙痛等的重要药理学基础。
2.解热作用,细辛挥发油灌服对多种原因如温刺法、四氢β-萘胺、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所引起的家兔实验性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啤酒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也有明显的解热效果。还能降低正常大鼠的体温。
3.抗炎、免疫抑制和抗变态反应,细辛挥发油灌服或注射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如细辛对致炎剂角叉菜胶、酵母、蛋清、甲醛等所致的大鼠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抑制抗血清引起的大鼠皮肤浮肿、由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抑制塑料环和棉球肉芽增生。对去肾上腺的大鼠,仍有抗炎作用。
细辛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N-异丁基十二烷四烯酰胺和去甲乌药碱均可明显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脉鼠离体回肠收缩。细辛水或醇提取物均能使速发型变态反应总过敏介质释放量减少40%以上,说明其有抗变态反应作用。
4.提高机体的代谢功能从细辛中分离的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β-受体激动剂样的广泛药理效应,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质代谢和升高血糖等作用。现知去甲乌药碱含于多种药性温热的中药内,如细辛、附子、吴茱萸等,其呈现的药理作用与中药散寒或祛寒功效相吻合,因此可将其视为散寒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5.平喘、祛痰作用细辛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呈现平喘作用。离体实验证明,细辛挥发油对组胺和乙酰胆碱所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其挥发油成分甲基丁香酚对脉鼠气管亦有明显的松弛作用。细辛醚也有一定平喘、祛痰作用。此外,其醇浸剂静注,可对抗吗啡所致的呼吸抑制。
6.强心、抗心肌缺血、升高血压作用细辛具有强心、抗心肌缺血和升高血压的作用。离体实验表明,细辛挥发油对兔、脉鼠心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并能增加冠脉流量。对犬实验性心源性休克,细辛能提高其平均动脉压、左室压峰值和冠状血窦流量等作用,其作用强度与多巴胺相似,但其不加快心率。
细辛挥发油给麻醉犬、猫静脉注射,可见降压作用,但其煎剂却有明显的升压作用,其升压作用可能与去甲乌药碱有关。
7.抗菌、抗病毒作用细辛醇浸剂、挥发油等对革兰阳性菌、枯草杆菌和伤寒杆菌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煎剂对结核杆菌和伤寒杆菌亦有抑制作用。细辛挥发油对多种真菌如黄曲霉菌、黑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抗菌的有效成分为黄樟醚。α-细辛醚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增殖的作用。
白芷:
1.祛风解表: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等证,有散风寒、止疼痛之效。常与苍耳子,辛夷等配伍,如(九味羌活汤)、(卫生宝鉴白神散)。
2.祛风止痛:用于头风痛、偏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齿疼等,能祛风止痛,如(川芎茶调散、都梁丸)、(妇人良方白芷散)、(丹溪眉框解痛方)。
3.消散排脓:用治痈肿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如(仙方活命饮、托里透脓汤)。
4.燥湿止带:用于妇女寒湿白带,能燥湿止带,可配海螵蛸等同用;属湿热带下、带下黄稠,可配清热燥湿药如黄柏,椿根皮等同用。
5.宣通鼻窍:用于鼻渊之浊涕长流,不闻香臭者,可配辛夷,苍耳子,防风,川芎等同用,如(白芷丸)。
药效
白芷主入阳明,芳香通窍,善祛风止痛。偏治齿龈连面颊部的肿痛、牙痛。
药理作用
白芷素能兴奋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和迷走神经,能使呼吸增强、血压上升、脉搏变慢。
化学成分
含白当归素、白当归脑、白芷毒素等。
1.李杲:白芷,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
2.王好古:白芷同辛夷、细辛用治鼻病,入内托散用长肌肉,则入阳明可知矣。
3.《纲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4.《本草经疏》:白芷,味辛气温无毒,其香气烈,亦芳草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性善祛风,能蚀脓,故主妇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温以和之,香气入脾,故主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故长肌肤。芬芳而辛,故能润泽。辛香温散,故疗风邪久泻,风能胜湿也。香入脾,所以止呕吐。疗两胁风痛,头眩目痒,祛风之效也。
5.《本草汇言》: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如四肢麻痛,脚弱痿痹;如疮溃糜烂,排脓长肉;如两目作障,痛痒赤涩;如女人血闭,阴肿漏带;如小儿痘疮,行浆作痒,白芷皆能治之。第性味辛散,如头痛、麻痹、眼目、漏带、痈疡诸症,不因于风湿寒邪,而因于阴虚气弱及阴虚火炽者,俱禁用之。
6.《本草经百种录》:凡驱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盖古人用药,既知药性之所长,又度药性之所短,而后相人之气血,病之标木,参合研求,以定取舍,故能有显效而无隐害,此学者之所殚心也。
7.《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火要剂也。
8.《本草正义》: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
《本经》所谓长肌肤而润泽颜色者,以温养为义,初非谓通治外疡,可以生肌长肉;乃《大明本草》竟以治乳痈、发背、瘰疬、痔瘘、疮痍、疥癣,谓为破宿血,生新血,排脓止痛云云。
洁古亦谓治头面皮肤风痹燥痒。
濒湖且谓色白味辛,性温气厚,阳明主药,痈疽为阳明湿热,湿热者温以除之,故排脓生肌止痛。颐谓辛温上升之品,可治寒湿,必不可治湿热,而溃疡为病,湿热者十之九而有余,寒湿者十之一而不及,胡可以统治痈疡,抱薪救火。
《日华子》排脓止痛一句,实是无中生有,大乖医药原理。且洁古所谓皮肤燥痒者,明是火燥湿热,又安得投此辛燥之药。濒湖所谓湿热者温以除之一句,如何说得过去。总之诸公于疡科理法,未能体会,人云亦云。寇宗?]《衍义》谓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皆由败脓血所致,须此排脓,云云。
颐谓此症,是带下之一,寒湿瘀垢,互结不通,脐腹冷痛四字,是其寒结确症,故宜用温升而兼泄瘀固涩为治,虽曰败脓,决非溃疡排泄之可以等视,何得妄为比附,竟认作排脓要药,则实热诸疡,必益张其焰而痛不可言。
颐治疡廿余年,煎剂中惟湿盛无火之症,间或用之,余则不敢妄试。若消肿敷药之如意金黄散中有此,则取其辛以散结耳。大明又谓去面po疵瘢,固即《本经》面脂之义,然又以为治目赤胬肉,则风火升腾之炽甚者,而亦以温辛升之。
濒湖谓治鼻渊,盖鼻渊一症,本有风寒、风热及肺热郁蒸三者之别。风寒郁其肺气,而鼻塞多涕,则白芷升阳可也,若风热鼻渊浊涕,及肺热而黄脓腥臭之鼻渊,胡可一概而论。又谓治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则皆阳明热炽上攻为痛,古法偶用白芷,本以加入清泄剂中,以引经为义,而乃列为专条,等于主要之君药,岂非大谬耶!白芷辛温,芳香燥烈,疏风散寒,上行头目清窍,亦能燥湿升阳,外达肌肤,内提清气,功用正与川芎、藁本近似。《本经》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皆其清阳下陷,寒湿伤于中下之症,温升燥湿始为合宜。若阴虚不摄,或湿热浸淫,而为此诸症,非可概治。
头风目泪,亦惟阳气素虚,而风寒风热乘之者,庶能合辙,如阳盛而袭风热,已难概用,亦有阴虚肝木上乘,疏泄太过,而迎风泪流者,更非所宜。长肌肤,作面脂,皆与藁本同。《别录》疗风邪,即以风寒外侵言之。久渴,仲醇谓当作久泻,甚是。
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固治久泻之良剂,必非渴症所宜。且古今各家,皆未闻以此疗渴也。其治呕吐者,胃阳不振,食入反出者宜之,而胃火炽盛,冲激逆上,不可悮用。胁满乃木郁土中,过抑少阳之气,不得条达者宜之,而肝胆火炎,qi撑横逆者,又在所禁。治风痛头眩,亦惟阳和之气,不司布护,而外风袭之者,始为合辙。
《百一选方》都梁丸,是为阳虚风眩之实验,若阴虚气火上浮而为风眩,则又不可同日语矣。
9.《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10.《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11.《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12.《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po疵瘢。
13.《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辛夷花:
辛夷花处方名辛夷、辛夷花。来源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biondiiPamp.)的干燥花蕾。性味性平。味辛。
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柠檬醛、丁香油酚、茴香油等,并含生物碱、鞣酸等。
(1)适合于治鼻塞,头痛。辛夷花
(2)局部收敛。以辛夷制剂外用滴鼻,可见鼻粘膜上产生蛋白凝固物,并使分泌物减少。但内服对鼻粘膜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3)抗过敏。对由组织胺引起的实验动物的变态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降压。动物实验有降血压作用。此外,辛夷煎剂、流浸膏对实验动物的子宫有兴奋作用。临床应用为治疗鼻渊(鼻窦炎)的常用药。可治疗由鼻窦炎、慢性肥大性鼻炎引起的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对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也有一定疗效。
辛夷花
(5)治鼻炎、鼻塞、鼻窦炎等鼻疾。辛夷花的功效与作用,中医用辛夷花治疗急性或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鼻窦炎、副鼻窦炎等病,均有良效。在鼻病治疗中,辛夷花多与其它药物配伍。如治肥大性鼻炎,将辛夷花配制成软膏,做成油纱条,填入鼻腔;治副鼻窦炎,将辛夷花与儿茶、乳香、冰片等混合,研成细末,用甘油调成糊状并浸透棉球,塞入鼻腔;治急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将辛夷花、苍耳子、千里光、鱼腥草各等量浓煎,加薄荷精及防腐剂配制滴鼻剂,用其滴鼻。
辛夷花多为外用,也可煎汤内服。为方便服用,今已制成鼻炎丸、鼻炎片等中成药。辛夷花常用量为3至10克,因花蕾带毛刺,煎药时宜用纱布包裹,以避免服药时对咽喉及食道的刺激。排毒养颜、消暑止渴、降压减肥。健胃保肝、清肝降火。消炎、清热、和胃、化痰、流鼻血有一定功效。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本草求真》中说:辛夷花辛温气浮,功专入肺,解散风热。治风热移脑,鼻多浊涕,风寒客于脑之鼻塞头痛及目眩齿痛,九窍不利等。《本草纲目》指出,辛夷花善治鼻渊、鼻鼽、鼻疮及痘后鼻疮。现代中医用它来治疗急性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鼻窦炎、副鼻窦炎等,以辛夷花为主药,辨证辅以白芷、防风、藁木、柴胡、苍耳子,均有较好疗效。
辛夷花可以治风寒感冒。该品辛散温通,能发散风寒,宣通鼻窍。用治外感风寒,肺窍郁闭,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者,可配伍防风、白芷、细辛等发散风寒药。若风热感冒而鼻塞头痛者,亦可于薄荷、金银花、菊花等疏散风热药中,酌加该品,以增强通鼻窍、散风邪之力。辛夷花
辛夷花可以治鼻渊。该品辛温发散,芳香通窍,其性上达,外能祛除风寒邪气,内能升达肺胃清气,善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偏风寒者,常与白芷、细辛、苍耳子等散风寒、通鼻窍药同用,如苍耳子散(《济生方》);偏风热者,多与薄荷、连翘、黄芩等疏风热、清肺热药同用。若肺胃郁热发为鼻疮者,可与黄连、连翘、野菊花等清热泻火解毒药配伍。
:辛,温。归肺、胃经。祛风寒,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
祛风,通窍。治头痛,鼻渊,鼻塞不通,齿痛。
①《本经》:"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酐。"
②《别录》:"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身几几如在车船之上者。生须发,去白虫。"
③《药性论》:"能治面生酐。面脂用,主光华。"
④《日华子本草》:"通关脉,明目。治头痛,憎寒、体噤、瘙痒。"
⑤《滇南本草》:"治脑漏鼻渊,祛风,新瓦焙为末。治面寒痛,胃气痛,热酒服。"
⑥《纲目》:"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并用研末,入麝香少许,葱白蘸入数次。"[1]
⑦《玉楸药解》:"泄肺降逆,利气破壅。"
7、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贯众
8、发散风热药:薄荷
9、发散风寒药:紫苏、荆芥
10、活血止痛药:川芎
11、开窍药物:石菖蒲
12、理气药物:陈皮
贯众:
功能主治:杀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热感冒;温热癍疹;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血痢;带下及钩、蛔、绦虫等肠寄生虫病
data-linktype="2"data-logid="h2-title"style="color:transparent;background: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