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刊发于年第5期
石金鸣
个
人
档
案
石金鸣,年生,山西新绛人,二级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西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山西省华夏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工业大学讲座教授,第六届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山西省第九届政协委员,山西省第十一届、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曾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山西博物院院长。
●山西大学十佳园丁()
●第四届国家图书荣誉奖()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
●中国田野考古三等奖()
●山西省劳动模范()
●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
●第二届中国年度最具创新力的博物馆()
●第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国际合作奖()
●第三届杨钟健科学传播奖()
艺
术
成
就
石金鸣,一位出色的国宝守护人,站在山西博物院展厅内,看着天南海北前来的游客,专注地欣赏那些国宝的时候,他都会露出宽慰的笑容。很多时候,他也会亲自给观众讲解山西文博的深厚积淀。
人流散去时,石金鸣会想起自己这一生,从进入山西大学就读开始,一步步成为一个颇有成就的文博人,还真是命中注定。当初为什么就选择了考古学呢?石金鸣回忆了一下,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学时曾读过英国考古学家理查德?利基在非洲奥杜威峡谷探寻远古人类起源的科普读物,引起了对考古学的好奇。同时,当时在读的中学有位校友石兴邦,是著名的考古学家,曾主持过西安半坡遗址考古发掘研究。班主任还带学生们参观了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这也让石金鸣对探索埋藏于地下的未知世界有了朦胧的兴趣。二是中国科学院尤玉柱先生为他们讲授了大学第一门专业课“第四纪地层与旧石器考古”,并考察了小长梁、许家窑、峙峪、鹅毛口等著名旧石器时代遗址,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展览馆。求学经历,初涉考古,浓厚的兴趣或多或少影响了后来的专业方向选择。大学毕业留校,石金鸣确定了旧石器考古学的专业方向。旧石器考古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需要考古学、人类学专业培训,也离不开地质学、地貌学、古生物学的知识积累,且经验性与实践性较强。为提升自身系统知识和考古技术,20世纪80年代,石金鸣师从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院士,攻读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生。如期学完基础课与专业课之后,贾先生指导他以最先进的田野考古技术与方法发掘了河北泥河湾板井子遗址,田野工作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论文答辩也以全优的成绩通过,获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学位,为他后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年,石金鸣调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问起缘由,他说希望趁年轻的时候多做些田野工作,获取更多、更科学的第一手材料和信息,进而做出更系统、更准确的文化解读与历史还原。十余年间,他主持、参与了河北泥河湾、黑龙江阎家岗、重庆三峡库区和山西丁村遗址、下靳史前墓地、长平古战场、吉县柿子滩,乃至法国陶塔维尔Arago、尼斯Lazaret洞穴遗址等国内外十余个考古项目的发掘与研究。年代初,石金鸣主持了全省范围的旧石器时代文物普查,新发现了近百处旧石器遗址,填补了一些时空文化空白,维持了山西旧石器遗址数量上的全国领先地位。说到考古发掘,石金鸣印象最深的是高平永禄长平之战尸骨坑的发掘与研究。那是年,就战场的核心地带、参战军士的服役年龄与身高、死亡原因和过程等,他用人类学的方法对数十具代表性遗骸作了全方位观察与分析,发表了《长平之战遗址永禄1号尸骨坑发掘报告》(载《文物》)。他认为坑内遗骸绝大多数为战死后集体掩埋,从而对司马迁《史记》中四十万赵国降卒尽被白起“坑杀”的记载提出了近乎颠覆性的质疑,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这是两千多年以来对那场大战的首次科学揭露。21世纪之初,石金鸣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吉县柿子滩遗址群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先后发表《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S14地点》(载《考古》)等十余篇研究报告和论文,确认了其为目前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面积最大、埋藏最丰富的一处大型遗址,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陆续公布,有望破解黄河中游中国细石器技术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等重大学术问题。柿子滩考古项目因此获得了中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奖和中国田野考古奖。年,石金鸣参与了山西博物院新馆的创建与管理。十五年的努力,山西博物院从最初的一块河滩地,发展成为具有文物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服务教育、文化传播等多项功能的综合实体,跨入了中国博物馆的第一方阵,先后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奖、“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国际合作奖”“全国文化遗产讲解大赛团体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单位”“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中国年度最具创新力的博物馆”等五十余个奖项和荣誉。—全国一级博物馆三年综合评估中,山西博物院迈入了中国8家优秀博物馆行列。至年,石金鸣和他的团队为公众策划了来自国内外的二百多个优秀文化展览,并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及国内二十多个城市举办了山西古代文明的临时展览和特别展览,为宣传山西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他利用考古领域的知识积累,策划主持了“考古大发现”“考古的故事”“发现霸国”等一系列考古发现类展览,旨在研究、探索新时期考古新发现新成果在博物馆的转化利用,讲好考古藏品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众文化自信。在山西大学任教期间,石金鸣参与编写了《山西通史》《中华文化志?晋文化志》专著,发表过《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相互关系》(《史前研究》)、《张家山旧石器的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等论文。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史、考古与博物馆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有些同学已成为文博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石金鸣任考古研究所所长期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获得了5个中国田野考古奖,5项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0项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几十年来,从选择了考古专业开始,直到进入考古研究所工作,再到山西博物院负责人,再到成为山西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石金鸣经历了山西考古的发展,也经历了文博这一项事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发展变化。众多山西国宝成为他人生的强大背景,他也愿意一生选择这个行业,作一个终身的国宝守护人。谈及未来,石金鸣说,要发挥自己在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传播学上的知识与经验,策划实施一些具有山西历史文化特色、文物资源优势的项目和课题。山西是探索中国早期人类起源、旧石器文化演化、早期农业起源等重大学术课题的重要地区,他要进行柿子滩国家考古公园、柿子滩遗址博物馆立项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与规划。山西拥有中国最丰富的文物资源,博物馆数量与影响力却不在全国前列,为此,他要开展“重要不可移动文物遗产,包括地上的古建筑遗产和地下古代遗址的综合考察和博物馆化”的利用研究,为政府规划建设遗址博物馆提供决策依据。还要定期策划考古重大成果特别展览,及时将重要考古新发现与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供公众分享,进一步提升山西人的文化自信。此生不悔入文博,来世还作守护人。PICS作
品
欣
赏
石金鸣策展的部分展览图书
博物馆中,石金鸣在接待外宾
石金鸣参与中英博物馆对话
石金鸣考古:长平之战古战场考古现场(局部)
石金鸣策展:纽约《生死同乐》
石金鸣策展:《迷失千年的古国》
石金鸣策展:《考古的故事》
延
伸
阅
读
:
悦读|读书日里读好书(杜学文荐书)
映像展厅|墙壁上的王国(摄影:武普敖)
游山西·读历史|茅津渡:诗帆双杰的神奇码头(李敬泽)
《映像》年第5期目录
《映像》杂志社
主管主办: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
编辑出版:《映像》杂志社
-zhongguo
邮箱:sxy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