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广藿香 > 广藿香药效 > 正文 > 正文

怀悼集50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9/11 11:41:23

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关于芦雪广争联即景诗的阐释,可点这个链接单独阅读。《芦雪广即景诗联句,奇特联句惟一真解》

咏红梅花得“红”字 邢岫烟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与桃花杏花相比红梅在冬雪时节就已然早绽鲜红,

红梅花傲然面对寒冷的环境微笑着等候春天登场。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赤烈之魂染尽庾岭后遍地红梅花的景象恍如春天,

红霞掩映的罗浮山似是一个永远无法去到的美梦。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浓处如同添了红妆后在红烛映照下的萼绿华仙子,

淡处好似醉生酡红的素服仙子走在淡红的虹桥上。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红梅花的红色是高贵不凡值得赞叹的最美好颜色,

不管红得是浓是淡这些红梅都在冰雪中傲然怒放。

“红”这首诗句句都在突出红梅花的红色,以红来突出朱明。朱聿鐭是借傲雪红梅来赞美抗击满人保卫朱明的将士们。

咏红梅花得“梅”字 李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不提甘愿归顺的汉人将士,谈谈那些抗清的汉人将士。

不识时务只知道逞强好胜,醉眼惺忪稀里糊涂地送死。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和强大满清作对自然徒劳,付出了血的代价仍被击溃。

最终还是丧命化灰的结局,只为求个悲痛心灵的无悔。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忘记先求自保的凡人本能,都因沉迷忠于朱明的节义。

不再追求世俗的快乐生活,执着在举事复明的大业里。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大江南北现在都欣欣向荣,如今已然是满清太平盛世。

满汉应当如一家人般亲密,彼此之间无须再提防猜忌。

“梅”这首诗以诗文叙说了红梅花的悲剧,红梅花是坚定认同朱明的抗清将士。起初绽艳傲雪,随即冻出血痕,最终身体成灰。

仕清的汉人官员借述说抗清将士的悲惨下场来告诫世人不应效仿反清义士,而是要牢记自保之道追求世俗生活,放弃对文明不屈坚守,接受被满清奴役管制。

咏红梅花得“花”字 薛宝琴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红楼梦》满汉和谐如春,遍地富庶繁荣。到处没有残害,遗臣山水寄情。前朝笛声已远,新朝蒸蒸日上。自是真命天子,何必区别清明。

“花”这首诗强调花不当分品种色相,以花喻人,道出了福临执政后促进满汉融合世人争竞奢华的治国理念。希望百姓不再区别满汉清明,认同新朝统治。这个理念本身没有错误,确实值得推广,但需要建立在文明与法治得到充分保障的基础之上,而满清政权依托强大武力钳口禁言残害文明,相比明朝距离这个基础反而更加遥远了。

访妙玉乞红梅贾宝玉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红楼梦》这首诗叙说宝玉仓促拜访仙人妙玉求得红梅花,诗句中饱含着对妙玉的尊敬和赞美。

赞美妙玉是蓬莱仙境的嫦娥,实际是在称赞隆武帝朱聿键。

紫为帝王,云为势力。紫云二字道出朱聿键帝王身份。

朱聿键才华出众锐意复国,可惜性情迂腐的钱谦益之流对朱聿键政权并不认可,(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致使朱聿键空有远见和才华,却孤立无援无法获得真正的支持。

因说:“你四妹妹那里暖和,我们到那里瞧瞧他的画儿,赶年可有了。”

早有几个人打起猩红毡帘,已觉温香拂脸。

惜春因笑回:“天气寒冷了,胶性皆凝涩不润,画了恐不好看,故此收起来。”贾母笑道:“我年下就要的。你别托懒儿,快拿出来给我快画。”

《红楼梦》

惜春是明末的鲁王朱以海。

在温室里托懒不画,这里展现了惜春的偷安怠惰的性情。

鲁王朱以海不仅没有野心,连进取心都少有。明室衰微难继,朱以海却仍是过得一日算一日的心态。

忽见凤姐儿披着紫羯褂,笑嘻嘻的来了。《红楼梦》

羯是被阉割的公羊。一来暗合魏忠贤之身份,二来呼应书中牛羊指代东北满人。贾母有吃羔羊,凤姐用阉公羊。二人性情果决,并不糊涂软弱。

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图。”

仇英画作中多见帝王行乐,呼应薛宝琴的帝王身份。

以薛宝琴为艳,艳即色彩鲜艳之意,道出了薛宝琴并不似薛家众人那般冷酷无情。

贾母笑道:“这才是十月里头场雪,往后下雪的日子多呢,再破费不迟。”

《红楼梦》

十月是冬天的开始。

薛姨妈笑道:“果然如此,算我的孝心虔了。”

凤姐儿笑道:“姨妈仔细忘了,如今先秤五十两银子来,交给我收着,一下雪,我就预备下酒,姨妈也不用操心,也不得忘了。”

贾母笑道:“既这么说,姨太太给他五十两银子收着,我和他每人分二十五两,到下雪的日子,我装心里不快,混过去了,姨太太更不用操心,我和凤丫头倒得了实惠。”

凤姐将手一拍,笑道:“妙极了,这和我的主意一样。”

《红楼梦》

凤姐贾母一唱一和,边调侃薛姨妈边揭过此事。薛姨妈实际是个虚伪势利的人,言语多不诚实,她并无这样的孝心,实际也根本没有出银的打算。

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

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因贾母尚未明说,自己也不好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可惜这孩子没福,……”

凤姐也不等说完,便嗐声跺脚的说:“偏不巧,我正要作个媒呢,又已经许了人家。”

《红楼梦》

薛姨妈在书中塑造的特点就是既虚伪又愚蠢。上回贾母特意让宝玉生母王夫人认了薛宝琴作干女儿,用意就是断了薛宝琴和宝玉的婚姻可能。

这次贾母是特意当薛姨妈面细问宝琴八字。贾母自然是知晓宝琴已订婚待嫁的,纵毁掉婚约也不可能再与干兄宝玉结姻,此举只是坦率表明自己完全不考虑在贾府多年的宝钗,和凤姐一唱一和,正是为了戏弄薛姨妈,令始终图谋金玉良缘的薛家人难堪。

饭后,贾母又亲嘱惜春:“不管冷暖,你只画去,赶到年下,十分不能便罢了。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惜春听了,虽是为难,只得应了。《红楼梦》

书中顺治形象属于真实刻画。

虽然傅山先生书中主旨是反清复明,但并不刻意扭曲真实,对福临的个人性情依然是真实记录。

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黛玉笑道:“哦,是了。是‘虽善无征’。”《红楼梦》

虽然人很好,但无法用详细史料证实。

这也是朱由检及末世众雄面临的最大尴尬,竟然要由与己敌对的满清来审核自身生平的记述。

李纨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湘云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不成?”《红楼梦》

这种怯懦柔弱依附池水的草,正是洪承畴辈的写照。

李纨笑道:“这难为你猜。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问道:“可是山涛?”《红楼梦》

山涛是栋梁贤臣,山公启事名扬天下,郑成功也是如山涛那般优秀的国之栋梁。

李纨又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

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

《红楼梦》

腐草为萤,萤是草化的,草化既花,故萤得花字。

宝琴猜对,特意点出花字,借谜面之虫与谜底之花的关联,道出福临希望淡化满汉之别承继汉人政权的执政思想。

黛玉说萤是草化的,特意点出草与虫的关系,道出了洪承畴辈如不坚强的随风弱草,将中华化作虫虐之地。

湘云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绛唇》,恰是俗物,你们猜猜。”

说着便念道:“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宝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着了,一定是耍的猴儿。”

《红楼梦》

从自然间来到俗世的猴子。这里的猴子说的是从赤瑕宫来到荣国府的宝玉。呼应二十二回中猜谜时的宝玉“如同开了锁的猴子一般”。

后事终难继的宝玉,道出了清初时期中华国权消亡难继的黯然结局。

宝钗也有了一个,念道: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红楼梦》

材质是木质,傲骨本天成。不畏惧风雨,无声的坚定。

这个谜语的答案是松树的果实松塔,是称赞汉人英杰反清信念的坚定。

第一句,一层一层仿佛用木头镂雕锲刻而成。描绘出物体的两个特点,“有很多层”且“是木质的”。

第二句,这一层层并不是优秀工匠堆砌建成。描绘出物体的一个特点,“自然形成,不是人造”。

第三句,身上遭遇了好大一阵子的刮风下雨。描绘出物体的一个特点,“处于露天,不避风雨”。

第四句,风雨笼罩下并没有传出铜铃的声音。呼应“木质”、“露天”、“自然形成”这些特点。

这是自然形成在露天之物,所在之处自然不会有梵铃声。而梵铃是寺庙的木塔上悬挂的铜铃,特意提到梵铃,这也暗示了此物一层层是与木塔形状相仿。

因此这个谜语的答案是松塔。木质,有很多层,自然形成,不是人造,处于露天,不避风雨,状若木塔。

“木”是坚强的中华汉人,“风”是冷酷的满清势力。

前两句,松塔是木质,是天然形成。这赞美了那些坚强的中华汉人傲骨天成。

后两句,不畏惧风雨,无声而坚定。这赞美了那些汉人英杰大无畏的反抗精神,虽然遭遇着满清侵略者的巨大压力,却仍能坚定不移。

众人猜时,宝玉也有了一个,念道: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红楼梦》

相隔很遥远,竹醉须防移。视之如鸾鹤,天下皆感怀。

这个谜语的答案还是风筝,是称赞郑成功这样飘零海外的明室政权的坚贞品质。

第一句,天上和人间距离相隔很遥远。描绘出物体的一个特点,“可在高空”。这是描绘天上风筝与地面人物的距离遥远。

借风筝之渺茫,感慨郑成功等抗清势力与中原故土的距离远隔。

第二句,遇到竹醉日时需要多加防范。描绘出物体的一个特点,“须防下雨”。竹醉日也称下雨节,放风筝应当在晴朗日子,需要避开下雨的日子。同时风筝主体也多为竹制。

琅玕指美好的玉石,但大多时候被文人用来比喻“竹”。这是因竹子形若美玉,故以琅玕喻竹。

因此琅玕节实际是指竹的节日,这个节日在民间被称作竹醉日,是移竹种竹之日,“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可种竹,《齐民要术》所谓竹醉日也。”

琅玕节这里“琅玕节过谨提防”,是指提防芦雪广即景诗联句时宝钗说的“淋竹醉堪调”,宝钗曾表示应将雨雪淋后的醉竹进行移竹调整,在琅玕节这样的竹醉之时,则更需防备风雨侵袭和窃竹之事的发生。

此前说过竹林即篁,是指汉人皇权,而移竹是指满清窃取汉人皇权。所以要在竹醉日提防移竹,“琅玕节过谨提防”,这是告诫中华汉人不应认同满清异族的落后统治,不能让满清在武力与思想上都实现对中华的窃取。

借风筝须避雨,告诫郑成功等抗清势力要谨防满清窃取中华后动摇汉人反抗意志的思想武力双重攻势。

第三句,要仔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guanghexianga.com/ghxyx/96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广藿香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